加入书签 | 推荐本书 | 返回书页 | 我的书架 | 手机阅读

龙腾小说网 -> 历史军事 -> 唐朝工科生

第五十几章 杜断

上一页        返回目录        下一页

    </br>  三月的大朝会上,礼部的人说了倭人不愿面朝北这事儿。更多小说 ltxsba.com|每两个看言情的人当中,就有一个注册过的账号。群臣也没有激愤什么的,皇帝也无所谓。毕竟夜郎国还会问使者:咱们夜郎国大不大?

    无知者无畏。

    鸿胪寺那边也没有说去找遣唐使喷什么,再说了,去年死了一个遣唐使,也有人特意去哀悼了一下。今年再来喷,抹不开面子,不少人都在弘馆里讨饭,能说什么呢。

    不过,因为长孙冲在朝贡馆的卓越成绩,加上黄头室韦这事儿发酵了这么久,也该出幺蛾子了。

    果不其然,在新罗女王金德曼遣密室在朝贡馆商量什么时候来大唐进贡,然后李董什么时候给个册封的时候,大动作来了。

    “倭人愚昧,不足与谋。然则百济勾连倭人,合击新罗,乃无礼也。大唐为其宗主,兴兵无礼,未告之于大唐,当惩之。”

    魏征除了代表山东士族以及李建成余孽,同时也兼顾着另外一个身份,唐朝版的政府鹰派。

    总结老魏的对外方针,其实就一个字:打。

    当年要不要收留突厥,老魏跟温彦博是扳过手腕的,当然老魏不是温彦博对手。首先两人都是士族推出来的代表,其次温彦博乃是北都豪族,河东数一数二的名望。比起魏征这种无根浮萍,还是要强了一些。

    当然了,所谓的无根浮萍,那是跟温彦博比。要是跟李大亮比,李大亮充其量就是个盲流。

    “百济非是大患,去岁契丹分崩离析,高句丽恐惧,高氏遣使往百济,重修关系。两国皆乃扶余遗种。同根同种,前隋时,更是夹攻新罗。互有得利。彼时倭人多有借种于百济,故而倭人贵族豪强。多有百济血脉。数代经营,新罗国器,入倭人百济之手。唯今时方得脱困。”

    李勣还没有前往陇右,这时候还在京中,他时常在北方和草原诸族交手,对东北诸国诸族,也很是了解。

    再者辽西罗氏灭亡之际,罗艺补下。多流入左骁卫之中。故而李勣和张公谨,对辽河一带的行情,掌握的十分清楚。

    “莫非高句丽,非是用兵北地?”

    有人眉头微皱,之前朝廷中,不少人都觉得,黄头室韦可能要糟。到时候大唐不救的话对北地控制会出现动荡,很多归附的小弟会思量,是不是大唐没有那样的实力和勇气?救的话成本又太高,搞不好就是要在北地跟高句丽来一场大战。

    而战争是要看收益的。不论是掠夺人口还是掠夺耕地还是掠夺资源,最终的目的都是经济收益。掠夺人口可以是为了劳力,可以是为了耕地上的农民。甚至还能有良心点,是为了将来这些人口能够缴税。

    但一场只是为了救人的仗,大唐这个级别的国家,怎么可能干得出来?

    单纯的为了宣扬仁义道德,两汉强大如斯,也没有干过。

    “若是高句丽联合百济,再因倭人,三方夹攻,新罗必亡。”

    新罗账面上的兵力是二十万。这个二十万的水分挤出去,实际战兵是五万。但还是有水分的,能和百济高句丽过招的。差不多也就两万出头。

    百济能拿出来的,也差不多这个数。

    但除非是亡国,否则不可能真的把家当全部贴上去。

    大唐这么庞大,人口数千万,实际战兵也就二十万,然而灭亡突厥,也没有贴上二十万兵力,实际战兵大概也就是十二三万,各总管统计是十四万,账面是五十五万。可是一线厮杀,擒拿劼利可汗,李靖用了多少?三千。

    打仗是一件高风险又很枯燥乏味的差事,所以不论突厥还是隋唐,玩起来都是几十万几十万,但真正要开打,都是互相耗,慢慢磨,等着对方犯错,或者说自己少犯错,然后就赢了。

    但这是大国,而百济新罗这种体量,玩不起的,很有可能在一次猛攻中,直接就嗝屁。

    贞观七年的大唐,已经十分稳定,几年内的鼓励生产,不论是各州府粮食库存还是说户籍增长,都十分可观。像西河套地区,如今已经有了正式的“塞上江南”美称,开发出来的土地,经过几年的耕耘,已经大量变成了熟地,配合黄河两岸的分流,亩产虽然没办法突破两百五十斤,但胜在地多,反而存粮不少。

    然而万幸的是,暖男没事儿。

    当然对暖男不幸的是,他被妈妈剥夺了骑马的权力。同时老师王珪,也就是做侍中的那个,就说了一句话:你特么要是再敢骑马,老夫吊死在东宫门口!

    一切就结束了。

    杜如晦把事情做了个了断,外朝高表仁松了口气,反正这事儿,就算是揭过去了。东瀛发生了什么,目前跟他这个使者,无关。

    “高兄,散会后,小弟做东春明楼,可否赏脸?”

    鸿胪寺的同僚,有人谄媚地笑问高大使。

    这些都是脑袋瓜子灵光的,一个激灵都想起来什么,然后就盯上了高表仁。

    高大使也是个实诚人,咬咬牙,点点头道:“不醉不归。”

    这话就一个意思:你们也别太逼我,该说的我都说,不过都是醉话,不能作数。

    张操之对他的好处,现在看来是无限大。

    其实高表仁现在也是背脊发凉,暗暗地擦了一下冷汗,心道:还好没有把张操之给卖了,这厮竟然和杜公都有这等干系,当真是……手眼通天啊。

    皇帝听完杜如晦的话,也沉默了一会儿。东海有什么动静,他只能知道个大概,但也足够了。毕竟虞世南还在长安,虞昶又是虞世南的子孙。苏州市舶使这个位子,以前是因为虞昶不善辞,书法又比他爸爸差三条街,所以才给的。

    后来莫名其妙大唐的对外贸易年年翻几番,这就尴尬了。

    虞昶兢兢业业,业绩又做得漂亮,对中央的税赋贡献,非常的大。不论是东宫还是内府,对虞昶这个人,很满意。即便是皇帝自己,也得承认,虞昶在苏州市舶使这个位置上,给他捞了很多好处。

    可是,虞昶会有这么大能耐?很显然,这个木头脑袋的家伙,怎么可能突然开窍。陆德明当初说要死,硬挺着没死成,难不成是为了显灵?还不是因为某个江南来的小王八蛋带来了全新的收益?

    吴县县男只要不死,挺一年就是十几万贯的进账,外加张公谨作保下的军方职。

    这还罢了,陆飞白能在长安做主薄,这是一般人能走的关系?

    陆老头儿能当老张的老师,自然不可能连两把刷子都没有。

    “倭人军力,看来是要打些折扣。”

    有人也反应过来,轻声道。

    “若是叱责百济措辞严厉,当能震慑其行径。令其号令难以混一。”

    “止高句丽一处,新罗北地,依托山水之势,亦有胜算。”

    宰辅们沟通了一下,侍中王珪觉得可以起诏。中书令温彦博也同意了签发,并且建议,最好叱责百济的言辞要更加严厉。

    温彦博并不在乎结果,他只在乎秩序。

    然后尚书省决定执行,礼部的人就筹备了一下,开始行动。

    整个过程决断的很快,房玄龄还在山东,忙的是另外一件大事。尚书省自然是杜如晦一个人在那里决断,房谋杜断的杜断,一巴掌扇动了几个国家的命运。

    大朝会一结束,除了鸿胪寺的大使之外,春明大街往东的官道上,奔腾的信使多不胜数。

    其中大多数都是奔着沧州或者济州去的,杜如晦回府之后,就吩咐道:“把二郎叫回来,老夫有事相商。”

    仆人们瞬间懵逼,卧槽……什么鬼?!跟二郎有事,还相商?

    不过很快,就有机灵的仆役出门后小声道:“必是和梁丰县男有关,小郎君素来在忠义社有些亲善兄弟,能说上话呢。”

    杜如晦身体恢复了不少,每天都能喝一大壶茶。

    一边喝着茶,杜天王一边道:“便看如何了。”</br>
没看完?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,将本章节放入书签复制本书地址,推荐给好友获取积分章节错误?点此举报